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点思考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大战略。我觉得,把握这个战略,必须回答好这样五个问题: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能不能实现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报告五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点思考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大战略。我觉得,把握这个战略,必须回答好这样五个问题: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能不能实现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什么?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根据多年从事新农村建设的一些体会,我初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升华,乡村发展规律的把握,-三农思想的结晶,现代化强国大战略的布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基于这样的认识,交流三点思考。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集中论述。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分量非常重。怎么理解这段话,怎么把握它深刻的内涵,怎么弄清它提出的新要求,怎么读懂它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认为,不能简单就文字来理解文字,必须站在时代的新高度,联系起来认识和领会。
至少应当从以下五个角度来把握:
从新时代现代化强国战略布局来把握。报告在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集中部署了七个重大战略,强调“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提出来的,且排在第四位。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还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表明,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对三农工作特别重视,先后作出来一系列重要指示。他反复教导我们: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关于三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结晶。
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比起来把握。党的十六届-基于当时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提出二十字总要求,但内涵更丰富,目标更高远。如果说,前二十字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话;那么,后二十字要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说明,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升华。
从重要文字表述的新变化中来把握。报告里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话,有多处新的提法。比如,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五句话就有四句不同,“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而且顺序也作了调整。又比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升级为“城乡融合发展”。还比如,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反映出乡村振兴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举措、新要求。
紧密联系本地三农工作实践来把握。中江县石垭子村曾经是贫困村,20--年已经建成省级“四好村”。--书记到该村调研时指出,石垭子的喜人变化是四川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他说,这几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出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和“四个好”目标,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总要求是一致的。这说明,乡村振兴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选好载体,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各美其美。
总起来看,乡村振兴,布局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强、美、富”,方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途径是城乡融合发展,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它涵盖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应当在兴产业、兴环境、兴文化、兴社区上下功夫,实现农村产业的大升级、生态环境的大保护、农耕文明的大发扬、农村社会的大进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让乡村留住绿水青山、记住乡愁。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传承辉煌农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期待,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第二个问题,乡村能不能实现振兴?
提到乡村振兴,自然不能回避目前农村面临的困难、问题,比如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土地撂荒,等等。资料显示,20--年,我国农村有留守儿童6000万、留守妇女4700万和留守老人5000万;过去25年来,超过三分之二的农村小学已经关闭。有专家认为,城市有“城市病”,乡村也有“乡村病”,“农村衰落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由此,人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乡村能不能振兴?
对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一度,网络流行的“回乡记”“下乡记”认为,乡村已经凋敝,没有光明,看不到希望,似乎只有死路一条。另一端,有人则认为,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村长将比市长自豪。有学者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应当转变观念,不是去救活乡村,而是反过来,人类的未来要靠乡村去拯救。未来乡村是故园还是家园?当然需要实践来回答。这里,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看。
从现象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农村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曾经普遍存在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四难”,正在成为历史;城乡差距正在缩小,以收入为例,四川全省已由3.33:1缩小到了2.53:1,城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区域特色在凸显,就是在贫困地区,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同样各美其美。中农办来川调研后,对我们乡村建设的理念、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报告中写到:隐隐感到这或许就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返璞归真”,可能就是今后新村建设的一个“理想模样”。
从规律上看:发达国家的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大体到城市化50%左右的时候,一般都要经历由衰落到复兴的过程。与此相应,都以不同方式进行过乡村保护、乡村更新、乡村营造、城乡等值化。现在,人们羡慕英国的乡村,的确英国的乡村,无论环境、产业,还是民居、文化,美不胜收,以至于有人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德国的乡村也非常美,被称为“童话世界”,它的基础设施、垃圾污水治理尤其引人注目。我们的邻国日本,其乡村亦不逊色,它的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1995年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把镜头收回来,我们看到,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7%,城乡关系正在变化,农业农村正在走向现代化。
从价值上看:为什么城市化没有消灭乡村,乡村反而在城市化进到一定阶段以后复兴发展起来呢?这取决于乡村存在的独特价值。比如,乡村生产,农业直接或间接同动植物、微生物打交道,多样性、鲜活性、微妙性、随机性,其乐无穷。乡村生活,宁静,诗意,浪漫,就是人们说的田园牧歌。乡村生态,以自然为底色,贴近自然,友好自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乡村文化,淳朴,互助,和谐,浓浓的乡愁。因此人们说,城与乡承载着同等重要的价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当然,这些价值要在城市化进入相当水平且“城市病”充分暴露之后,才能逐步展现。
从新趋势看:透过现象,把握发展规律,剖析内在价值,乡村变化趋势日益明朗。我们推测、遐想,未来乡村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断言乡村没未来,缺乏依据;说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言之过早。依稀可见的是,未来的乡村应该是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市民休闲度假的理想乐园。那里有:新村民,除了传统意义的农民,还将有由城里来创业的、养老的、度假的;新业态,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济;新模式,如田园综合体、“小组微生”,就是新的建设模式;新生活,体验式的、田园牧歌式的,人们衣食无忧之后就会梦想回归乡野。
基本结论:跳出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思维,从生态文明和文化多样性角度,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未来的乡村是希望的田野,将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新家园、市民休闲养老的理想桃花源,人们将在那里诗意地栖居。换句话说,乡村是可以振兴、能够振兴的,乡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当然,这里谈的乡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我国城市化还在路上,不能脱离城市化轨道来谈乡村振兴,没有城市化乡村难以现代化;这里描绘的乡村的未来,也不是所有村庄的未来,一些村庄会走向消失,这符合-强调的乡村演进发展规律。
第三个问题,怎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报告明确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副总理参加四川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要求,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资金支持、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等保障体系。四川是农业大省,近年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积极探索,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全国提供了有益。希望四川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继续率先探索,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书记在石垭子村调研时强调,要把“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持续不断抓下去。方向已经明确,这里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角度,提八条建议:
1.进一步创新建设理念。“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理念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一致的。应以此为基础,研究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趋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更加强调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结合实际深化和丰富每一个理念的内涵,建立一套涵盖农村五大建设的标准体系,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2.坚持实施“五大行动”。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关键在落实。应把分类指导与分层指导结合起来,贫困地区继续集中脱贫攻坚,确保如期脱贫,同时规划好脱贫之后的巩固、提升、振兴;普通地区在产业提升和环境整治上下大功夫,整体提升建设发展水平;条件好的地区在彰显特色上做,更加注重文化传承,着力打造精品,争创全国一流。
3.推广“小组微生”模式。“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指向、生态化建设”是源于成都的创新,经提炼,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模式。20--年,中农办曾把这一做法印发全国。这种模式既适宜于平原,也适宜于丘陵和山区;既适宜于新建聚居点,也适宜于改造旧村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应使之与旧村改造行动结合起来,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典型模式推广,防止一些地方借口乡村振兴搞大拆大建。
4.探索建设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应该是以农民为主体,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有机结合,四位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形态,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应当积极试点探索。我省已成功争取到1个财政部的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省上也正式启动了3个试点,明年可支持部分市州开展市级试点。这些年建成的一批新农村综合体,比较接近田园综合体,可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进行改造提升。
5.深入开展“四好村”创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关键在念好“尊重、引导、激励、支持、组织、维护”“十二字诀”,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四好村”创建作为我省的首创,正是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的综合抓手,不能有半点动摇。应强调重在创建,着力解决好为谁建、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的问题。去年以来,各地都有一些探索,应尽快总结实践中的创新,在全省范围实实在在抓几件事,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
6.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振兴乡村必须解决好人、地、钱的问题,这是老大难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只在农村内部打转转,路子越走越窄,会走入死胡同;不少地方的“城乡统筹”,最终还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违背了初衷。希望和出路在城乡融合,关键是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应把人才作为突破口和牛鼻子,实施人才强村战略,制定激励政策,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建设家乡。
7.加快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我省乡村治理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仍不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关键。报告强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探索。应组织专门力量,在全省不同类型的地区研究剖析一批典型案例,从中总结比较成熟的经验,在适宜的区域推广。
8.遵循乡村演进发展规律。这些年,我们审视新农村建设历程,环顾省外、国外的情况,从乡村与城市、新村与产业、村庄与自然、村庄与村庄、村庄与历史文化等多种关系中,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了互动、融合、和谐、差异、传承和自治等带规律性的东西。这些思考逐步得到了认可,还需进一步到实践中去验证和深化。当前应重点研究乡村振兴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找到城乡融合的肌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自信的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乡村文化自信、乡村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解决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承载资源退化、主流价值观念弱化等现实难题,需要在主体维度吸引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在载体维度坚持守正创新,在价值维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①,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定贯彻实施的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②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良好的乡村文化、文明的乡风不仅能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而且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将文化建设纳入新时代乡村建设蓝图之中,把握乡村振兴视阈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客观分析我国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积极探求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事关如何消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课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之魂,起着精神保障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文化生态,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下,即便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但精神上的贫困只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来消解。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优化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利用乡村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改变乡村传统以养殖、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通过“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能够将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强势城市文化与弱势乡村文化的“文化势差”,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留存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聚集多元的文化参与主体,留住新鲜血液,让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在乡村物质和文化建设中,培育文化自信。其次,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物质硬实力转变。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能够实现文化惠民,实际的激发村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达成文化自信。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队伍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大多数村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一方面,乡村社会空心化严重。生长于农村的青壮年群体选择进城务工,逐渐向城市迁移,为村庄考量的公共意识有所下降。此外,受过高等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农村,倾向于留在城市生活、学习,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巢化、空心化的趋势。乡村留守的妇幼、老弱群体因为受自身的教育程度、年龄、能力、价值观念等影响,难以担当乡村文化振兴的大任,这造成了乡村文化自我建设的主体缺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较大。难以逆转的人口外流趋势不仅造成了人口结构的空心化,更造成了乡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随之大量人才资源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应短缺,传统乡村文化、非遗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困境。
(二)载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承载资源退化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来具象化。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建设失衡、缺乏乡土特色等问题。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层面,乡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价值取向,极大的忽视了乡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也存在着场所设施陈旧、管理缺失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许多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另外,村民们对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对民间技艺的传承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资源。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载体层面,表现在村民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重经济而轻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欠缺活力,且由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构成的冲击,物质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上的认同,村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价值困境:传统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弱化
城市文化、市场经济趋利的价值导向、经济理性对乡村社会的强势介入,导致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随着大众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给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一定冲击,造成村民普遍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仰迷失。一是价值观念泛化,传统优秀美德、乡规民约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一些地方普遍出现诚信缺失、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现象。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趋利导向的影响,村民出现片面追求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和工具化价值思想,对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迷失。其次,村民缺乏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教育引导学生以“走出农村”为学习目标,学校教育日常给学生灌输的城市价值取向,造成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而对乡村文化更加漠视的价值逆差。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培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鼓励农民、乡贤、它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凝聚不同主体的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格局,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基层政府和机关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完善相关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支柱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乡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就业。此外,要完善用人机制,借助“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补充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其次,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英力量,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故土的有效载体,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发挥乡贤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最后,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城乡互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局面。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引进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智力、文化资源,对接学生课外、科研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观念、教育理念引入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守正创新:坚持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举
我国乡村社会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承载乡村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摸底和普查工作,将承载传统文化的农业遗迹和文物古迹纳入保护名单,划好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民间零散的的多种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制定科学化的保护措施。对于承载着着核心技艺和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传承人的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其经济价值,以达到村民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其次,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结合当地特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浓厚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此外,要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将艺术设计、资金、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以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有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创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第一,依托阵地进行宣传,在村镇文化宣传栏、公共交通站点等常规化宣传阵地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图文材料。第二,深入基层,运用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在村居社区文化场所开展文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编排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娱乐中营造向善向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评选身边的道德模范、文明公民标兵、孝老敬老等典型,通过榜样激励来感召、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第二,加强村镇之间文化联系,结成文明共建帮扶。推动经济共谋发展、“美丽乡村”共建等活动,促进村民团结和谐,形成共建文明乡风的强大合力。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发展新思路
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意见,力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起到巨大的内部推动作用。但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工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化等多重冲击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正不断遭受着破坏,加上管理资金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自治县具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当前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分析--恭城部分传统村落地区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恭城传统村落的自身特色,探究--恭城传统村落发展的新思路。
1关于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相结合的研究
1.1传统村落的内涵20--年4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指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村落。其条件包括以下几点:(1)传统建筑风貌完整;(2)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因此,传统村落指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1.2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并进行部署,提出了3个发展阶段、“八个坚持”的具体实践和“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20--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具体意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文化力量为支撑,对乡村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实行保护政策[2]。
1.3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必要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的具体体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自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新路径,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有利于科学合理制定传统村落发展规划,走好中国特色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之路。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2--恭城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2.1数量庞大当前我国传统村落评定有2种方式:国家公布的传统村落名录和地方公布的传统村落名录。20--年至今,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展全国传统村落评选,目前已累计完成4批中国传统村落评选(表1)。--于20--年9月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及工作组,牵头开展村落认定、规划审查、项目指导、技术咨询等工作,从20--年开始,根据国家传统村落评定标准以及本地区相关因素,对--地区开展传统村落(地方性)评定工作,到目前累计开展3批--传统村落评选(表2)。--恭城县政府积极参与传统村落评选认定等工作,在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单独设立恭城传统村落工作组,全面组织各项工作开展。目前--恭城传统村落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共有16个(表3),入选--传统村落共27个(表4)。
2.2点多面广恭城县自古以来交通便利,是两广地区与中原地区交通要塞,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之地,形成了独特的瑶乡文化。根据公布的全国性、地方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恭城下辖9个镇(乡),除三江乡未评选上传统村落外,其余8个镇(乡)均分布有传统村落(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恭城传统村落的分布广泛,并且每个村落之间的距离较远。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恭城为瑶族自治县边远地区,尚有独特的瑶族村落未能选入传统村落名录,但其村落仍保留着瑶族自身文化价值。
2.3--恭城未选入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消失的危险恭城瑶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具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但恭城地广,评选工作量大,无法及时将村落全面评入传统村落名录。这部分村落因群眾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与保护传统村落工作进度不相协调,导致村落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大兴土木,将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拆除,使村落原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样貌遭受严重破坏。部分村落出现“空心化”现象,平时村子仅有老幼生活,村落因无人居住、缺乏管理,随着时间长久,村落得不到维修,渐渐荒废倒塌、破败不堪,文物流失严重。
3--恭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存在问题
3.1传统村落保护与维护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恭城传统村落开发与维护资金主要依赖中央、自治区财政资金及银行贷款,如《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20--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通知》设立的国家财政支付方式传统村落建设项目,《--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利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项贷款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20--—20--年)的通知》,自治区为第1~3批共89个中国传统村落分别安排200万补助资金。但现实推进传统村落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防灾安全保障等方面建设中资金远远不足,遭受破坏严重的村落需要投入资金大于财政拨款资金,导致恭城部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进度缓慢。
3.2传统村落发展模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均衡通过走访发现,恭城部分传统村落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传统村落赖以生存发展的产业仍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农业为主,旅游业发展不足。而靠近城区、交通便利的村落则利用独特优势开发旅游经济和特色商业经济,这与大多数地区传统村落以发展旅游业促进保护一致。但照搬外地发展模式,推进商业化过程中占用农业用地问题突出;另外,绝大多数农产品未进行品牌建设、仍是初级农产品,导致附加值低;传统村落服务产业发展滞后,具体表现为道路硬化与拓宽、村落公厕、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跟不上,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得不到充分挖掘。因此,当前恭城传统村落存在经济发展模式较单一,产业融合度低,各产业发展不相协调问题。
3.3传统村落开发与规划不相协调由于部分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易受暴雨腐蚀而毁损、而无法修复,不少地方盲目采取,添加仿古建筑物,复制其他地区的特色文化,导致与原有建筑文化之间不相协调。同时,过度开发商业经济,使村落充满大量的商店旅店等。这一系列现象暴露出恭城部分地区传统村落开发急于求成,过度追求商业利润,从而忽视了当初规划建设方向以及村落自身特色文化,使村落充满商业气息,失去原有的慢生活、农耕等特色氛围和实质性的文化内涵,造成传统文化缺失、规划与现实开发严重偏离。
3.4部分民众保护意识淡薄,村落遭建设性破坏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恭城传统村落地区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村落进城务工。随着收入的提高以及接触城市文化后,人们改造生活住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回村后毁掉原来建筑物建新房,导致传统村落失去原有风貌,区部分民众缺乏主动性保护意识。
4--恭城传统村落发展新思路
4.1创新传统村落资金的来源方式面对传统村落缺乏资金的困境,不能单纯依赖财政资金,应注重财政资金与引进外来资金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传统村落地区的财政资金支持,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贫困程度等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村落地区需改变“等待上级救济金”的心理,主动寻找发展资金,推进传统村落+合作社、传统村落+公司、传统村落+合作社+公司等模式,利用合作社平台鼓励村民资金入股分红、整包给公司进行投资管理等,进一步解决资金的问题。同时,传统村落的发展需要合理利用现有资金,不能挥霍浪费。
4.2走传统村落产业融合道路,增强村落发展生命力传统村落需要合理化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仅依靠农产品初级产品、过度商业化旅游产业难以满足长远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维护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创新“旅游+”模式:依托旅游市场,不断引进休闲、创意农业,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注重村落特色文化发展,建立传统村落特色农产品品牌等。改变传统商业化旅游发展模式,人们前往传统村落不再是看看单一的、与其他地区相同类型的古建筑物、自然风光等,而是体验多样化的传统村落活动,感受特色传统文化氛围。通过构建传统村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提高当地群众收入,进一步激发村落活动,增强村落产业生命力,实现村落产业兴旺。
4.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传统村落合理化发展,注重内涵化建设传统村落作为乡村的一部分,应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加快发展,传统村落的振兴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以及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并注重发展产业支撑、文化传承、传统风貌、基礎配套设施等。传统村落规划建设新思路应遵循乡村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注重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建设,做到特色突出,避免照搬其他地区,推进传统村落内涵化建设。
4.4加强宣传,提高民众文化认同感当前保护传统村落发展亟需加强宣传,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创新宣传等方式开展相关文化知识普及工作。线上通过电视台、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宣传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政策等,线下建立相应工作小组深入传统村落地区开展知识保护宣讲,充分发挥村落能人、村两委的引导作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宣传体系,使广大传统村落群众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
-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陈敏尔书记提出乡村文化振兴要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我深有体会。
有了精气神,才有真干劲。乡村振兴既要看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不鼓,更要看精气神足不足。2013年8月,我开始任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进村之初,我带领村民们每月开展“通安大讲堂”,让他们自己谈村里的大事、议村里的大事、定村里的大事;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以好家风带动好乡风;每周开展“送文化进院坝”,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覆盖全村;开放有4000余册书籍的“农家书屋”,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小树苗”工程,帮助留守老人、妇女收粮食,辅导留守儿童做作业;和村民一起制定红白喜事公约,倡导文明乡风……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些活动不理解、不认同,甚至说“差不多就行了,做这些难道还挣得到金子。”我一边听着,一边干着,短短半年,通安村就变了,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社会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村民们从“不买账”到主动参与,做事更起劲了,产业发展推进起来也顺畅多了。
乡风和煦,才能百业振兴。参加乡村振兴报告团,更加坚定了我要在乡村好好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要在全村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组织实施“美丽乡村·通达陶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示范点建设,将党建、纪检、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等内容融入其中,大力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讲。二是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培育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举办“梦想课堂”专题培训,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涵养现代文明素质。三是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领村民们充分发掘通安村“陶文化”底蕴,传承农耕文明精髓,培养乡村文化自信;依托宋窑、刘家拱桥两个制窑遗址,精心打造集陶艺制作、陶艺体验、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特色民宿”陶艺村。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奋斗,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农民群众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三农”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个问题。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这是居住区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三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一体化的考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并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建设新农村的概括,是党对新乡村的美好向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生态、经济特征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差距,只有乡村的逐步发展,国家贫富差距才能逐渐缩短。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的矛盾在乡村上最为突出。并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就需要人才,培养一批对农业有兴趣的人才,才能使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行创新,使经济得以发展。只有在农村的生活有所改变后,更多的农村问题才能更好的改善。这样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使农村的产业能足够人们安居乐业,让人们有更多的雄心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使农村成为一个让人们听到就让人羡慕的地方。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精准扶贫是先锋,它提前为农村人们带去了产业的资金链和相关产业技术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贵州省都匀市的乡村之前是只有一个,就是人们自己去摸索出来的农作物,但是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政府分配了许多专业人士为农民去调研考察当地的土壤,为农民们提供了很多更符合他们当地生产的农作物又能提供农民的收入的作物。只有农村的生活发展了起来,农村很多的留守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为在农村有的收入和盼头,年轻人们才不会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里不仅可以赚钱也可以陪着孩子长大,照顾老人养老。
-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