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年前的12月20日,你定会和我一样,控制不住那份澎湃心潮。在那一天,曾“寄人篱下”几个世纪的澳门,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分散多年的亲人相持两手泪眼汪汪。那是一个光荣、扬眉吐气的好日子,一个撼动天地的时刻如同巨石击起了千层大浪。
不管是站在电视机前,还是立在国旗下,人们都昂首挺胸,专注地凝视着五星红旗和莲花图案的区旗在澳门上空冉冉升起。镜头里闪过一张张热泪盈眶的脸,人们的思绪,久久地被揪着,时间仿佛也停滞下来了。镜头在拍摄,灯光在闪烁。瞬间是短暂的,却在相机里化成永恒。
几百年的风雨,几百年的沧桑,凝于短短一句问候:澳门啊别来无恙?从此,澳门,终于可以重新展开新的一页。同样也标志着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再也没有殖民统治。多少年来的伤口,终于可以愈合,在中国的历,却留下一道伤疤。
对于过去,我们无法忘记,因为看着伤痕,我们的心还会隐隐作痛。但是我们不能不释怀、不自豪,因为我们是凭借着国家的日益强大,以和平的手段让国土失而复得。现在的中国,在国际上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名望;爱好和平、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已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想起我们那些为新中国成立而浴血奋战的前辈们,戴着镣铐跳起最美的舞蹈。而今,我们虽伤痕累累,也要携着伤疤绽放灿烂的笑容。
如今,我在每天的晨曦中立于学校的操场,向着徐徐上升的国旗,唱起激昂的国歌。我不知道其他同学是否也和我一样,会满脑不停地播映着一幅又一幅令所有中国人激动的场景:体育健儿项挂金牌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在奏响的国歌中对着全场、全世界唱出中国人的骄傲……我会激动不已,真的激动不已。这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托起的黎明,而澳门回归的钟声,将永远回荡在每个人的心头,激励我们前进。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回归以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认真履职、稳健施政,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赢得了各界广泛好评。
澳门从回归后,经济总量从原来1025亿增长到5400亿,翻了5.2倍,经济有很大飞跃。澳门老百姓感受到了幸福感,65岁以上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医疗。此外,在孩子的服务、养老保障、居住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澳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澳门回归祖国22年来,“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在澳门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区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澳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居民安居乐业,多元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澳门积极拓展对外交往,着力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近年来,在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澳门不仅成为中葡友好的一个合作桥梁,也为中国和葡语国家开展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澳门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仍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二年,经济腾飞,城区高速发展,特别是特区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中位数等皆有明显的进步。回归多年以来,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很多民生问题亦相继浮现。行政长官崔世安去年十一月发表其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到“加码”派钱,重申政府持续聚焦民生改善,加大力度完善社保体系、住屋、教育、医疗、人才培养五大长效机制,尤其增强爱国爱澳教育,深化青年工作,强化法治建设,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维护国家安全相关配套立法。并多番强调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融入湾区?我提出四点希望。
一是希望参考“中国心·粤澳情”活动模式,推出湾区情系列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让澳门当代青年学生进一步走进湾区,了解政策,做好各方准备。“中国心·粤澳情”是笔者早年首创的活动,如今已交由相关青年组织策划,多年来成功地吸引不少青年学子前往广东各地参访,启益良多。在未来的大湾区城市群中,料必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和互补空间,希望广大青年多参加不同活动,主动走进湾区各市,力促粤港澳青年交流、学习及互动,用好政策和优势。
二是希望特区政府切实地于湾区各市,尤其澳门人较集中居住的城市设立咨询机构,方便居民尤其青年了解相关政策,做好准备,更积极地参与祖国建设,融入国家大发展的快车道。
三是希望青年人时刻提升个人素养与竞争力,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并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连系起来,肩负使命。正如有学者曾言,大湾区建设是泛珠合作以至粤港澳合作的延续和深化版。前期合作属于优势互补,各显所长、各取所需、各有所得,而大湾区建设则是一个新区域共同体的创建。
四是希望澳门青年进一步增强爱国爱澳意识,提升家国情怀。在此前提上,青年人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毕竟国家安全并非空泛的概念,诸如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等具体内容涵盖其中,青年人必须弄通弄懂。安邦定国,人人有责,青年更是责无旁贷,必须时刻培养和发扬好爱国爱澳的精神,与社会各界一道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总的而言,笔者作为侨界的一份子,未来将继续努力以“侨”搭桥,善用侨智与侨力,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侨界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之中。同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民族梦”,说好中国故事、澳门故事、湾区故事,作出新的贡献。
今天,站在澳门西望洋山上远眺,只见高楼林立、长虹卧波,入夜则流光溢彩、灯火通明。时间是一支如椽巨笔,记录着“像一只棋子跌出棋盘的边缘”的昨天,也刻画下“物换星移幸福从此登岸”的今天。
20年意气风发,日新月异的濠江故事精彩纷呈。难忘回归前夕的愁云密布,澳门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1999年入境游客不足800万人次,失业率达6.4%。20年来,回到祖国怀抱的澳门一改颓势,201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已从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加至4447亿澳门元,人均GDP在世界名列前茅,入境总旅客超过3580万人次。2019年发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显示,澳门在全球18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三十四位,在亚太地区43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九位,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之一。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初见成效,*、旅游、会展、餐饮、酒店及零售业欣欣向荣,一个生机勃勃的澳门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南海之滨。
20年洗尽铅华,良政善治的澳门实践逐渐成型。澳门的历史,一度刻写在光怪陆离的地名上:苏亚利斯博士大马路、罅些喇提督大马路、嘉乐庇总督大桥……历,葡萄牙先后委任了127任澳门总督,直到1997年,才有一位华人在澳葡政府中担任司级职务。回归以来,澳门依法顺利进行五任行政长官选举和六届立法会选举,至2018年底已完成800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定修订。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且重在配合,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今天的澳门行政主导体制运行顺畅,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开辟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20年和谐稳定,安定祥和的民生画卷不断铺展。今天的澳门,洋溢“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氛围,但谁能想到在回归之前,这里曾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回归之后,特区政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打击犯罪,一年时间就让凶杀案件减少了72%,纵火案件减少了40%。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来自治安改善。一份《澳门这十年》的民生工作总结中,介绍了一个普通澳门人家的“民生礼包”:从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看得到“真金白银”的现金分享计划,长者、婴幼儿、中小学生、孕妇纳入免费医疗,青年创业获得免息贷款……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老者有其养、少者有其学,特区政府施政所向让澳门居民所需所盼成为现实。
“澳门是‘一国两制’制度卓有成效的榜样”“世界看到的是基本法保障下澳门居民享有的繁荣和稳定”……这些来自外国观察家的判断,印证着“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巨大成功。回归20年,是澳门历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曾经历挑战,也曾面对风雨,但以祖国为坚强后盾,澳门在向阳而生中穿越风雨,在艰辛成长中加冠而立,3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着数百年来最辉煌的巨变,波光潋滟的“濠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澳门回归不易,澳门回归22年能实现持续繁荣稳定更不易。回归22年,“一国两制”之所以能在澳门取得重大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与祖国统一是多少年来澳门之人心所向。虽然被殖民者窃据数百年,澳门却始终与祖国血脉相连。这不仅体现在“澳门”一名即来源于妈祖,更有《七子之歌》的深情吟唱,“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人心思归,是澳门得以回归祖国的动力,同时也是22年来“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基础。
由于特殊地缘位置和历史背景,在回归之前,澳门已属发达经济体,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曾陷入困局。而回归之后,澳门更是借助“一国之利,两制之便”的制度优势,22年来与祖国内地持续融合发展,非但走出困局,还使自身繁荣更上层楼。
数据显示,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519亿元增至4447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均GDP也由12万元跃升至67万元,位列世界前茅;其人类发展指数为0.909,更是属于极高范畴。可以说,无论经济还是民生,澳门均在回归之后取得了巨大成就,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已成澳门民生现实。
回归22年,澳门的繁荣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既表现在政治上,也表现在经济上。22年来,中央政府全力支持澳门居民在基本法框架下充分行使政治权利,使澳门同胞充分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经济上的支持更数不胜数,“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也都有专章阐述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的重大举措。
而澳门自身也充分认识到,与祖国融合发展,是实现其持续繁荣稳定的保障。无论是“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发展定位,还是对“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积极参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各界人士都将之视为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澳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深度融入到祖国的大发展之中,其发展也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澳人自治自强伴着祖国大力支持,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相互促进,才有今天濠江流彩、莲花绽放的澳门盛景。第一个22年之后,澳门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无论走多远,澳门都是中国的儿子,中国离不开澳门,澳门的未来也离不开中国。澳门持续繁荣的背后,是一个稳定发展、持续繁荣的祖国。
澳门回归祖国近二十二年,经济腾飞,城区高速发展,特别是特区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中位数等皆有明显的进步。回归多年以来,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很多民生问题亦相继浮现。行政长官崔世安去年十一月发表其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到“加码”派钱,重申政府持续聚焦民生改善,加大力度完善社保体系、住屋、教育、医疗、人才培养五大长效机制,尤其增强爱国爱澳教育,深化青年工作,强化法治建设,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维护国家安全相关配套立法。并多番强调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融入湾区?我提出四点希望。
一是希望参考“中国心·粤澳情”活动模式,推出湾区情系列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让澳门当代青年学生进一步走进湾区,了解政策,做好各方准备。“中国心·粤澳情”是笔者早年首创的活动,如今已交由相关青年组织策划,多年来成功地吸引不少青年学子前往广东各地参访,启益良多。在未来的大湾区城市群中,料必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和互补空间,希望广大青年多参加不同活动,主动走进湾区各市,力促粤港澳青年交流、学习及互动,用好政策和优势。
二是希望特区政府切实地于湾区各市,尤其澳门人较集中居住的城市设立咨询机构,方便居民尤其青年了解相关政策,做好准备,更积极地参与祖国建设,融入国家大发展的快车道。
三是希望青年人时刻提升个人素养与竞争力,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并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连系起来,肩负使命。正如有学者曾言,大湾区建设是泛珠合作以至粤港澳合作的延续和深化版。前期合作属于优势互补,各显所长、各取所需、各有所得,而大湾区建设则是一个新区域共同体的创建。
四是希望澳门青年进一步增强爱国爱澳意识,提升家国情怀。在此前提上,青年人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毕竟国家安全并非空泛的概念,诸如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等具体内容涵盖其中,青年人必须弄通弄懂。安邦定国,人人有责,青年更是责无旁贷,必须时刻培养和发扬好爱国爱澳的精神,与社会各界一道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总的而言,笔者作为侨界的一份子,未来将继续努力以“侨”搭桥,善用侨智与侨力,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侨界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之中。同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民族梦”,说好中国故事、澳门故事、湾区故事,作出新的贡献。
今天,站在澳门西望洋山上远眺,只见高楼林立、长虹卧波,入夜则流光溢彩、灯火通明。时间是一支如椽巨笔,记录着“像一只棋子跌出棋盘的边缘”的昨天,也刻画下“物换星移幸福从此登岸”的今天。
20年意气风发,日新月异的濠江故事精彩纷呈。难忘回归前夕的愁云密布,澳门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1999年入境游客不足800万人次,失业率达6.4%。20年来,回到祖国怀抱的澳门一改颓势,201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已从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加至4447亿澳门元,人均GDP在世界名列前茅,入境总旅客超过3580万人次。2019年发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显示,澳门在全球18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三十四位,在亚太地区43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九位,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之一。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初见成效,*、旅游、会展、餐饮、酒店及零售业欣欣向荣,一个生机勃勃的澳门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南海之滨。
20年洗尽铅华,良政善治的澳门实践逐渐成型。澳门的历史,一度刻写在光怪陆离的地名上:苏亚利斯博士大马路、罅些喇提督大马路、嘉乐庇总督大桥……历,葡萄牙先后委任了127任澳门总督,直到1997年,才有一位华人在澳葡政府中担任司级职务。回归以来,澳门依法顺利进行五任行政长官选举和六届立法会选举,至2018年底已完成800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定修订。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且重在配合,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今天的澳门行政主导体制运行顺畅,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开辟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20年和谐稳定,安定祥和的民生画卷不断铺展。今天的澳门,洋溢“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氛围,但谁能想到在回归之前,这里曾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回归之后,特区政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打击犯罪,一年时间就让凶杀案件减少了72%,纵火案件减少了40%。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来自治安改善。一份《澳门这十年》的民生工作总结中,介绍了一个普通澳门人家的“民生礼包”:从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看得到“真金白银”的现金分享计划,长者、婴幼儿、中小学生、孕妇纳入免费医疗,青年创业获得免息贷款……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老者有其养、少者有其学,特区政府施政所向让澳门居民所需所盼成为现实。
“澳门是‘一国两制’制度卓有成效的榜样”“世界看到的是基本法保障下澳门居民享有的繁荣和稳定”……这些来自外国观察家的判断,印证着“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巨大成功。回归20年,是澳门历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曾经历挑战,也曾面对风雨,但以祖国为坚强后盾,澳门在向阳而生中穿越风雨,在艰辛成长中加冠而立,3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着数百年来最辉煌的巨变,波光潋滟的“濠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澳门回归祖国近二十二年,经济腾飞,城区高速发展,特别是特区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中位数等皆有明显的进步。回归多年以来,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很多民生问题亦相继浮现。行政长官崔世安去年十一月发表其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到“加码”派钱,重申政府持续聚焦民生改善,加大力度完善社保体系、住屋、教育、医疗、人才培养五大长效机制,尤其增强爱国爱澳教育,深化青年工作,强化法治建设,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维护国家安全相关配套立法。并多番强调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融入湾区?我提出四点希望。
一是希望参考“中国心·粤澳情”活动模式,推出湾区情系列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让澳门当代青年学生进一步走进湾区,了解政策,做好各方准备。“中国心·粤澳情”是笔者早年首创的活动,如今已交由相关青年组织策划,多年来成功地吸引不少青年学子前往广东各地参访,启益良多。在未来的大湾区城市群中,料必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和互补空间,希望广大青年多参加不同活动,主动走进湾区各市,力促粤港澳青年交流、学习及互动,用好政策和优势。
二是希望特区政府切实地于湾区各市,尤其澳门人较集中居住的城市设立咨询机构,方便居民尤其青年了解相关政策,做好准备,更积极地参与祖国建设,融入国家大发展的快车道。
三是希望青年人时刻提升个人素养与竞争力,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并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连系起来,肩负使命。正如有学者曾言,大湾区建设是泛珠合作以至粤港澳合作的延续和深化版。前期合作属于优势互补,各显所长、各取所需、各有所得,而大湾区建设则是一个新区域共同体的创建。
四是希望澳门青年进一步增强爱国爱澳意识,提升家国情怀。在此前提上,青年人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毕竟国家安全并非空泛的概念,诸如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等具体内容涵盖其中,青年人必须弄通弄懂。安邦定国,人人有责,青年更是责无旁贷,必须时刻培养和发扬好爱国爱澳的精神,与社会各界一道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总的而言,笔者作为侨界的一份子,未来将继续努力以“侨”搭桥,善用侨智与侨力,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侨界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之中。同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民族梦”,说好中国故事、澳门故事、湾区故事,作出新的贡献。